技术支持

Technical support

再论宋襄公:中国版“骑士精神”的永久倒下
发布时间:2016-05-18 10:48   编辑:admin   阅读量:

《淮南子》曾曰过:“古之伐国,不杀黄口(儿童),不获二毛(老人),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题图为电视剧照)

中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人物叫宋襄公,据说他在“泓水之战”中,因为恪守教条,非要等楚军渡了河才发起攻击,结果导致了失败。宋襄公成了迂腐的典型。但也有人说宋襄公的故事体现了春秋时代的贵族精神——“讲规则,重风度”。今天我们该如何来理解这样一种行为呢?“文化中国”节目主持人今波与渤海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宏杰一起,为我们解读春秋时期的贵族精神。

主持人:宋襄公的故事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那时给我们留下的评语记得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那么现在我们该如何来解读宋襄公这个人物呢?

嘉宾:宋襄公的故事最早记载在《左传》中,说的是宋国跟楚国要打仗,他们选择在泓水的一边作为阵地。宋国军队很早就开到阵地,排好了队列,楚国是从另一边渡过泓水来进行交战。就在楚国渡河的过程中,宋国有一个中级军官,相当于今天的团长,就跑到宋襄公面前献计献策,说咱们给他来一个突然袭击,您看怎样?

主持人:这个建议在今天看来很合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是战争原则。

嘉宾:没想到宋襄公却把脸一拉说,这怎么能行呢!君子在战争中是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人、头发已经斑白的人,敌人处于险境的时候,不能落井下石,现在敌人没有做好准备,我们绝对不能突然袭击。于是就消消停停地等着楚军全部过了河之后,宋军才展开攻击。结果由于寡不敌众,宋军大败,宋襄公在战争中也受了伤,回去后不久就死了。

主持人: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宋襄公这人太蠢了,迂腐啊。你说,“兵者诡道也”,本来就应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可你非要讲个规则,结果惨败了。这个故事能反映宋襄公身上有贵族精神,但很多观众没法理解,您倒说说。

 

类似西方的“骑士精神”,在中国最终未能流传下来,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资料图)

重风度守规矩

嘉宾:确实,让我们今天的观众,从宋襄公的身上解读出贵族精神来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下。今天我们对祖上的这种贵族精神可能都不太理解,但是我们对西方的骑士精神多多少少都有耳闻。那么西方的骑士精神包括什么内容呢?第一点,到战场上要勇敢,不能贪生怕死;第二点,到战场上要讲风度,要守规则,不能攻击没有穿好盔甲的武士,不能攻击非战斗人员,如果对方失败了,对失败者要宽宏大量。这些话听起来跟宋襄公的精神是不是有点相似呢?

主持人:您这么一说,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那么宋襄公的这种贵族精神和西方骑士精神究竟相同在哪里,为什么那个时候打仗还要讲究这种贵族精神?

嘉宾:如果咱们对宋襄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的话,就会理解宋襄公的这种选择。春秋以前的战争观点、战争方式,和春秋以后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春秋的时候,因为双方主体都是贵族,那时候连当兵的都是贵族,所以大家打仗的原则是点到为止,给足对方面子,并不以把对方赶尽杀绝为目的,一旦分出胜负马上鸣金收兵。那么两支由贵族构成的军队打仗,就有点像后来的绅士决斗。

主持人:西方贵族之间的决斗有一套非常严正的程序,中国春秋时期的战争也是这样的吗?

嘉宾:是的。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使用的是战车,那么用战车打仗,就要求寻找一块比较平坦,比较宽阔的土地作为战场,所以在打仗之前,双方必须选择一处对两国都比较适中的平原地区,然后约好时间,两国就千里迢迢赶到这个地点来打仗。

主持人:前期的准备细致而漫长。

嘉宾:到了战场之后,要遵循一系列比较严格的规定。双方先排成队列,然后击鼓,双方战车相向而行,到达交汇点后同时向左转,叫左旋。这时两队战车的距离最近,站在战车上的武士挥起长矛,相互攻击,如果一下子把对方挑下战车,就胜了;如果双方谁也没打着谁,那么在左旋之后,回到原点,等待下轮击鼓,再次发起冲锋。所以这个方式跟决斗非常相似。

主持人:春秋时期是非常注重礼仪的一个历史阶段。

嘉宾:对。我们了解了宋襄公所处的时代背景,就会明白他的这个选择是由文化观念所决定的。宋襄公本人是殷朝的贵族后代,从小受到严格的贵族教育,所以对他来讲,在战争中取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胜得合理,胜得光明正大。

主持人:有时想想很感慨,中国人现在很赞赏西方人的骑士精神、绅士风度,做事有原则讲诚信。可是今天我们才发现,让我们嘲笑了那么多年的宋襄公,恰恰是和西方的骑士精神一脉相承的。

 

春秋战国是中国两个历史阶段的重要过渡期,贵族和平民的界限已经变得并非不可逾越。(资料图)

有荣誉感具备责任心

主持人:宋襄公的故事主要体现了贵族精神中的那种规则意识,那是不是还应该有勇敢啊?

嘉宾:对。尚武精神是贵族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这和西方贵族社会是相通的。在先秦的时候,每个贵族生下来就是武士,都有当兵打仗的义务,“执干戈以为社稷”,是贵族的权利,普通老百姓想当兵还不让你当。所以那个时候当兵,为国家牺牲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主持人:比如儒家推崇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就有射箭和驾车。孔子是这方面的高手,他曾经给学生做示范。

嘉宾:真实的孔子和咱们后世理解的孔子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尚武是从上层到底层共有的一个精神系统。

主持人:那么贵族精神除了勇敢之外,还有别的什么信条?

嘉宾:荣誉。贵族是一个视荣誉重于生命的阶层,这也是他们勇敢精神的源泉。他们认为自己的血液是高贵的,绝不能用下三滥的行为来玷污自己的血液。因为重视荣誉,所以贵族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往往敢于承担,他们身上有一股非常强烈的承担精神。

主持人:承担和贵族精神挂钩,对今天的国人似乎难以理解。因为现在中国人认为贵族只意味着特权。但其实真正的贵族精神是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嘉宾:对。贵族是社会的上流,这一方面让他们产生了荣誉感,另一方面也产生了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比如西方的航海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当一艘船遇到危险要沉没的时候,船长肯定是最后一个离开的,或有的船长干脆选择和船一起沉没,这就是从贵族精神延续下来的一种承担精神。

主持人:在享受种种特权的同时,也意味着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或者是为自己的君主,不惜献出生命。

嘉宾:在春秋的时候,郑国虢地曾召开过一“弭兵大会”,就是停战大会,各国都派了代表来参加。开会过程中,有消息传来说鲁国出兵攻打莒国,这让与会代表非常生气,决定要杀掉鲁国派驻大会的代表叔孙豹来发泄大伙心中的怒火。其中有一个晋国的代表乐桓子与叔孙豹是朋友,想救他。但叔孙豹说,我们鲁国派我来参加大会,就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现在大家对鲁国有怨气,想通过杀掉我的方式来发泄怨气,那么我可以接受这样的结果。

主持人:晋国国君听到这件事以后,说道:“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有是四者,又可戮乎?”

嘉宾:所以晋国国君就向楚国国王求情,咱们两个商量商量就饶他一死吧,因为他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咱们如果饶他一死,也可以劝勉那些忠心为国的人。所以这个故事,很鲜明地体现出先秦贵族身上的那种勇于承担的精神。

 

春秋战国时代的史官精神,以司马迁的《史记》为最后绝响。后世的史书基本都屈服于强权,局限于“成王败寇”的论调。(资料图)

遇事执著讲信誉

主持人:当时人们崇尚方刚,鄙视机巧,身上充满那种刚烈的气质。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春秋时期有个一直想独揽朝政的人叫崔杼,他杀害了齐庄公,然后立庄公的弟弟为国君。国事安排已毕,他就找来太史伯,干嘛的?记录历史的。他对太史伯说,前几天,主公调戏我的夫人,结果被人杀了,为了照顾主公的面子,所以你在记录历史时要这样写,“先君害病身亡”。结果这太史伯听完崔杼的话,冷冷地说,按照事实来写历史,这是太史的职责,至于主公怎么死的,你心里明白,我心里也明白,朝廷内外,上上下下的人心里都明白,让我说假话,办不到。一个史官,本身也没有什么权势。崔杼说,好,那你准备怎么写?你让我看看。结果这个史官当场就给他写了,崔杼一看,上面写着“夏五月,崔杼弑君庄公”。崔杼大怒,把这个太史官杀了。然后继任者再上来,结果拿来一看,还是这样写“崔杼弑君庄公”,又杀,连杀好几个,最后崔杼没有办法,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现在才知道,历史和史官的可怕,他就把最后的那个史官给放了。

嘉宾: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尾声,说是在齐国的南部还有一个史官,他听说齐国的史官都被杀光了,很着急,怕这个历史没人写了,抱着竹简,执简以往,要到朝中继续去书写历史,走到半道上,听说最后一个史官被放了,这才折返回来。

主持人: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忠义耿直的故事特别多。也正因为有这样能够直笔写史之人,所以才使得我们现在研究历史,不至于走很多的冤枉路。

嘉宾:春秋时候的故事,实际上也不完全是一种慷慨激烈、充满血腥,也有一些听起来非常温暖的故事,比如说有一个叫“季札挂剑”的故事,听起来非常富于诗意。说的是吴国有一个公子叫季札,这个人修养非常好,国王就派他出使晋国。在出使晋国的路上要路过徐国,于是他就去拜访徐国国君,没想到两个人谈得非常投缘,成了好朋友,他在徐国一连呆了好几天。在聊天过程中,季札注意到,那徐国的国君一直在看他腰间挂的这把宝剑。我们知道吴国是产名剑的地方,而且季札对剑很有研究,是一个剑的大收藏家,他身上带的是他最好的一把宝剑。那么他看到这位国君不断地看他的剑,就知道他喜欢上这把剑了。但是,因为君子不夺人之美,所以没好意思直接开口要。季札读懂了他的心思,想把这把剑赠送给这位徐国国君,但是,当时国际上有一个规定,就是作为外交使者,身上必须佩剑。他想,等我出使完了之后,回国途经徐国时,再把剑送给徐国君,这样不就两全其美了。于是在徐国呆了几天,就继续出发去到晋国。等他在晋国完成了外交使命,回国的路上又一次经过徐国时,他兴冲冲地想把宝剑送给徐国君,却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说徐国君在这几天当中得了急病死了。这个季札非常悲痛,就找到了国君的继任者,他说这个先君活着的时候跟我非常好,我曾经想把这个宝剑送给他,但是他不幸去世了,现在我把这个宝剑送给您,以表达我的心意吧。但是这位继任者也非常讲究原则,他说,我们的国君活着的时候没跟我交代过这件事情,所以您这么贵重的礼物,我不能够收下。季札一听,说那这么着吧,我去祭拜一下您的先君。于是就带着各种祭品来到徐国君的墓前,恭恭敬敬地给徐国君行礼默哀,完事之后,季札从腰间解下宝剑挂在了徐国君墓边的树上,然后扬长离去。

主持人:这是一个多么优美的故事,那时候贵族的气质,雍容、高贵、高雅、从容。可是让人遗憾的是,到了后来,先秦时代的这种贵族精神,随着后来皇权势力的不断膨胀而日渐衰减。

 

项羽,被认为是中国最后一个继承“贵族精神”的人。此后,中国再无所谓的“贵族精神”。(资料图)

平民皇帝让贵族精神退位

乌江之战,项羽本有机会逃亡,却选择以乌江自刎的方式,维护了他最后的尊严。楚汉之争的结果,是以项羽为代表的贵族文化完全被以刘邦为代表的平民文化所击败。那么,中国的贵族文化为什么会那么早消失呢?

项羽以死保持贵族精神

嘉宾:项羽是贵族后代,他祖父项燕是楚国一员名将,在战国后期非常有名;刘邦则出生在社会底层,是一个平民,没读过书。项羽身上不光有英雄气概,他的贵族血统也使他具备了贵族精神,在楚汉战争当中,他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建议。因为战争打了很长时间,双方都精疲力竭,都非常痛苦,而且老百姓也流离失所。所以项羽就跟刘邦提议,说干脆咱们俩来一场决斗,通过这个决斗来一决雌雄,你看怎么样?

主持人:这有点像西方贵族之间的决斗。

嘉宾:是的,完全是西方贵族式的思维方式。

主持人:我觉得另外一件事儿更能说明问题,就是“自刎乌江”。其实项羽到了生命最后一刻,这种贵族精神似乎体现得更加充分。

嘉宾:乌江之战我觉得非常典型地说明了项羽本身的价值取向。项羽来到乌江边上的时候,实际上他是可以逃走的,因为那时乌江上停着一艘小船,乌江亭长正在等他。c乌江亭长见到项羽就说了,大王您赶紧上船,我带您过江,现在整个乌江之上只有我这一条小船,汉军肯定追不上您,咱们过去之后,再想办法东山再起。但是项羽谢绝了他的好意,仅仅是请他把自己宝贵的战马渡过了江,自己则带领身边的十几名亲兵,重新杀回汉军阵营。项羽实际上是选择战死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所以这场寡不敌众的战争最后就打得风云变色,气壮山河,项羽一个人徒手杀死了数百名汉军,最后因为身受重伤,干脆自刎而死。

主持人:后世经常有人为之扼腕叹息,为什么就不能选择坐船先逃,然后再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呢?

嘉宾:要那样做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个真男子,伟丈夫。他所习惯的是那种贵族式的、风度翩翩的竞争,他不习惯于刘邦的这种靠阴谋诡计来进行的这场竞争。可以说,他是主动选择用死这种方式来为贵族精神做一个殉葬。李清照可以说是项羽的知音,她充分解读了项羽的精神,所以写下了那首词:“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贵族精神实质上是和中央集权思想背离的,贵族精神和骑士精神的消亡,东西方都发生过同样的故事。由于技术进步,贵族所垄断的军事优势被长弓、火枪等打破,贵族的独立性最终被中央集权所压倒。只是这些变化,中国比欧洲发生的更早。(资料图)

秦始皇灭了一代贵族

主持人:如果说,项羽之死代表着中国古代贵族精神的一种失落的话,那么我们再看看西方,西方的贵族精神实际上延续了很长时间,为什么中国贵族的这种精神,失落得会这么早呢?

嘉宾:这是因为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当中,把原来国家的贵族基本上都给杀掉了,那些没有被杀的,或者迁徙,或者流放,所以等他统一完六国之后,别的国家的贵族阶层基本上就消失了。那么秦国本身的贵族阶层呢?因为秦国的专制制度发展得特别早,所以贵族的特权早已被取消,与平民一样,都是皇帝的奴仆。因此,自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之后,中国的贵族阶层,作为一个阶级,基本上消亡了。之后虽然历朝历代都会分封一些王、公、侯、伯,但是他们的贵族身份和秦始皇之前的贵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之前的这些贵族有封地,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之内像土皇帝一样自己说了算,有相对的独立性,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但是之后历朝历代的这些贵族,只享受高爵重禄,没有实际统治老百姓的权利,不允许过多地干涉政治。所以说,贵族阶级到秦始皇就基本告一段落。那么,既然没有了贵族这个阶级,贵族文化也就渐渐消亡。

主持人:文化是需要培养的。在过去的贵族中,教育是非常良好的。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那是一种高质量的贵族教育方式。“礼、乐”,是教修养的,“射、御”是教军事技能的,“书、数”是教人生活以及其它方面技能的。你看,这里面既有外在的技能,又有内在的精神情操。

嘉宾:所以,这种贵族教育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就使这个贵族精神日益精致化,丰富化。一般来讲,第一代贵族都是起身草莽,他身上的草莽味、江湖味很难随着时间的消失彻底清除;第二代就有所不同,因为有第一代创造的条件,所以他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也和第一代有很大的不同;到了第三代,他的环境优裕起来,教育完善起来,他的精力不再放到开疆拓土、为家族打拼,而是放在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完善自己的风度和教养,贵族精神融入到了骨子里。所以我们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

 

春秋战国的历史,证明仁义道德难以战胜阴谋诡计,所谓的“贵族精神”在战场上反成为羁绊,夫差和勾践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图为电视剧宣传海报)

强硬帝王视懦弱为可耻

主持人:那么这种贵族精神的失落,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

嘉宾:贵族精神的消失,有它的两面性。一方面是等级森严的制度也随之消失,天生的世袭思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民的进取精神,竞争意识。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进步,是一种思想解放。另一方面,贵族阶层毕竟是培养贵族文化的最好的土壤,平民阶层无法提供这样一个生长环境,所以,贵族文化的那种超越性,那种优雅和精致,自然就丧失了光彩。

主持人:我觉得平民这种精神表现,和贵族精神似乎是一个此消彼长的一种态势。你看随着贵族精神在没落,平民意识当中会出现很多的精神因素。有人就说了,就从刘邦开始,中国社会这才算步入了真正的平民社会。

嘉宾:刘邦是一个非常鲜明的分水岭。在刘邦之前所有国王和皇帝都出身于贵族,那么刘邦之后呢,所有的皇帝都出身于平民,甚至大部分是出身于平民中的那种流民,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现象。有学者研究过,说中国历代开国皇帝,除了北魏、隋唐这些身上有少数民族血统的皇帝之外,其他汉族的开国皇帝都出身于社会最底层。咱们可以从头数一下。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他的职业是织席的小贩。

主持人:那么在刘备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些开国皇帝又是怎么样的呢?

嘉宾:南朝的第一个开国皇帝叫刘裕,史书上这么说他:“家本寒微,住在京口,一直以卖鞋为业。为人剽悍,仅识文字,因好赌而破家,落魄至极。”就是说他是一个鞋贩子,大字不识一筐,平时特别喜欢赌博,因此破产,才走上这种反抗之路,最后居然就成了南朝的开国皇帝。

 

即使到了现代,欧洲仍保持着那种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骑士精神”,但这些在当代中国却很难立足。图为一战时的空战场景,当时的双方飞行员均保持着很传统的“骑士精神”。(资料图)

主持人:往后就是大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史书上记载,赵匡胤出身还可以,最起码他是个军人出身啊。

嘉宾:实际上这是正史对赵匡胤出身的一种美化,你如果仔细读一下的话,会发现,赵匡胤的父亲出身很低贱,年轻时无家可归,流浪于杜家庄,在杜家庄做了倒插门女婿。我们知道,在过去一个倒插门女婿的身份是非常低的。赵匡胤在年轻的时候,也有过一段流浪生涯,穷困潦倒,后来从军之后才慢慢发迹。

主持人:元朝皇帝咱们不说,明朝的朱元璋最典型。

嘉宾:对。朱元璋的出身确实可以用“赤贫”两个字来形容。他在江湖中流浪了好几年,练得胆大心黑,后来成了开国皇帝。

主持人:之前我们说过,在贵族社会中,权力斗争、政治斗争,甚至是军事战争中,彼此都会留有余地,行事相对比较温和。但是从秦始皇以后,各种斗争就变得血腥和残酷下来了。

嘉宾:确实,在秦始皇之后,中国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所有的政治家都相信,在政治斗争中一定要心狠手辣,斩尽杀绝,不能给对方留一点翻盘的机会。所以你看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之后,一方面赶紧跑到李渊面前,向他承认错误,说我把我的兄弟杀了,我罪大恶极;另一方面却偷偷地派自己的手下,到他哥哥和弟弟的府中,把他哥哥和弟弟的所有的孩子,包括襁褓中的婴儿,全都杀光。

主持人:因此,后来中国的历代皇帝,在他们的精神层面上,不要说离贵族精神遥不可及,连基本的人性都达不到,以至于后来有了这样一个标准:谁在政治斗争中心慈手软,谁就是懦弱,懦弱是可耻的。当然没有人会去懦弱,于是继续秉持那种没有人性的政治斗争。